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(第三部分)
2.5 压降模型建立
目前,最常用的油气混输压降计算公式有DuklerⅠ法、DuklerⅡ法和Beggs-Brill法,三种模型分别基于均相流假设、分相流假设和流型模型建立起来的。本文对DuklerⅠ法和DuklerⅡ法进行对比,探究适合于稠油掺气流动压降预测模型。
(1)DuklerⅠ法和DuklerⅡ法
DuklerⅠ法假设气、液两相在管道内混合均匀,按照单相管流的方法进行水力计算,将公式中单相流体有关参数替换为气液混合流的平均参数。管路压降采用达西公式计算。
采用DuklerⅠ法(predicted value Ⅰ)对两种白油的压降进行计算,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。
DuklerⅡ法认为气液两相流仅在流速非常高时才可近似视为相间无滑脱,而实际管道中的气液两相流的流速一般不同,两相间存在滑脱。利用相似理论,假定气液两相间的滑动比沿管长不发生改变,提出相间有滑脱时的压降计算方法。其压降同样采用达西公式计算。气液混合相密度计算如下。
此时,气液水平混输水力摩阻系数计算如下
针对两种白油的压降实测值与DuklerⅡ法(predicted valueⅡ)预测值对比结果如图9所示。
由图8、图9可以看出,当采用DuklerⅠ法时,220#和440#白油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9.87%、87.83%,且预测值均小于实际值,随着黏度的增大这种现象越明显;然而,当采用DuklerⅡ法时,220#和440#白油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4.52%、72.01%,预测值虽然也小于实际值,但两种白油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对较为接近,且黏度越小预测偏离程度越小。究其原油主要是:一方面DuklerⅡ法考虑了体积含液率和截面含液率对其摩阻系数的影响,所以压降预测值相对较为准确;另一方面DuklerⅠ和DuklerⅡ法都没有考虑油品黏度、掺气比等对其压降的影响,随着液体黏度的增加这些因素是不可忽略的,所以在建立高黏度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时必须考虑黏度的影响。
(2)模型修正
由上面分析可知,两种压降模型预测值均比实际值偏小,DuklerⅠ法计算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,DuklerⅡ法预测值较为接近实际值。可知DuklerⅡ法更适合稠油掺气压降预测,所以本文在DuklerⅡ法压降模型进行修正,在考虑黏度、气液比等因素的基础上,采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,建立适用于高黏度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。管路压降采用达西公式计算,主要对其摩阻系数进行修正。
首先,根据压降变化规律,将掺气比分为三个范围:气液比小于1.5、气液比为1.5~3.5、气液比大于3.5。
其次,对220#白油各掺气比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,气液两相流速和密度、液相流速、体积含液率等都会影响油气两相流摩阻系数。
为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摩阻系数的影响程度,采用SPSS软件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,得知当气液比小于1.5时液相流速和体积含液率对摩阻系数影响较为显著,当气液比介于1.5~3.5范围时体积含液率对摩阻系数影响较大,当气液比大于3.5时体积含液率和气液比对摩阻系数影响较明显。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非线性回归,得到油气两相流的摩阻系数预测模型。其摩阻系数计算如下。
气液比小于1.5时 :
气液比为1.5~3.5时:
气液比大于3.5时:
最后,将220#白油压降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,结果如图10(a)所示。采用440#白油实验数据对压降模型进行验证,计算各测量点的压降值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,结果如图10(b)所示。
由图10可以看出,采用该修正模型时,200#和440#白油压降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.29%、16.80%,且95%以上测量点的压降预测值与实际值偏离程度在±25%以内,计算值与实验值较吻合,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对稠油掺气压降能够较为准确预测,同时也验证了该修正模型适用的黏度范围和流量范围较广。因此,在计算高黏流体气液两相流压降时,必须考虑液相黏度和体积含液率等的影响。
3. 结论
(1)两种稠油流量越大,管流压降越高,且油黏度越大,压降越大。随着稠油流量的增大,摩擦阻力系数急剧降低,之后趋于平缓,且油黏度越高,摩擦阻力系数越大。管流模拟结果与流变测试结果偏差较小,吻合度较高。
(2)实验工况下,220#白油在气液比为1.17时减阻率最大,为48.19%;440#白油在气液比为0.96时减阻率最大,为33.76%。当气液比在0.91.2时,掺气对两种稠油的减阻效率均高于20%;其机理可归结为空气使油-油接触面转变为油-气油接触,降低混合相的层间剪切应力。
(3)当白油流量一定时,随掺气比增加,管内依次可观察到泡状流、弹状流、分层流、段塞流、环状流、雾状流;而且随着油品黏度的增大,出现稳定分层流的掺气比区间变小,出现其他流型的掺气比区间变大。
(4)相对于DuklerⅠ法而言,DuklerⅡ法更吻合稠油掺气流动压降预测,在DuklerⅡ法基础上建立的新模型可以更好地对稠油掺气两相流进行压降预测,平均相对误差均在20%以内。在稠油采输过程中,可提高气液两相流压降预测精度。